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副秘书长:期待携手中国重塑人道事业

4月23日至25日,弗莱彻对中国进行了就任联合国副秘书长以来的首次访问。在为期三天的访华行程中,弗莱彻与外交部、商务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等多个部门进行交流,深入了解中国在自然灾害预警、国际人道主义合作等领域的经验以及未来的措施与行动。
全球人道主义体系面临空前压力
25日,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讲台上,弗莱彻描绘了一幅严峻的全球图景:3亿多人亟需人道主义援助,超过100万人处于饥荒边缘,而国际援助资金却持续萎缩;冲突强度与持续时间创战后新高;气候变化引发的灾害使得相关援助需求在过去20年间激增800%。
弗莱彻指出,国际体系正面临自二战结束以来最复杂的地缘政治分歧。在2025年的今天,“集体行动”这个概念本身竟然开始遭到质疑,全球团结的价值观在此刻遭受了直接而持续的冲击,也直接影响到对人道主义援助、气候行动和灾害响应等领域的全球协调能力。
弗莱彻分享了自己访问加沙、乌克兰和叙利亚等地时的见闻:在加沙地带,居民们不得不在轰炸间歇依靠GPS导航寻找已被夷为平地的家园;在苏丹达尔富尔,母亲们被迫做出“选择哪个孩子活下去”的绝望决定;在乌克兰前线,一位老教师尽管家园被毁,仍坚持给学生上网课。
他说:“这些都是活生生的生命、真实的故事,我们的工作就是去支持这些人,我们需要拯救这些生命。而这一切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如果我们走上大国竞争、霸权、零和博弈的道路,就一定会导致更严重的地缘政治崩塌,带来更多风险和痛苦。”

以中国经验与智慧推动人道主义体系革新
演讲中,弗莱彻高度评价中国在防灾减灾、科技创新等领域对全球人道主义事业的贡献。他特别提到中国救援队在缅甸地震中的卓越表现,称其“在他人放弃的地方创造生命奇迹”。
弗莱彻表示,他稍早前参访了中国气象局和航天机构,对中国利用卫星技术和人工智能进行灾害预警的系统表示赞叹。他指出,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利用科学技术和创新手段应对人道主义危机的理念与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不谋而合。他希望双方通过加强务实合作,有效应对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并相信中国的早期预警、天气监测分析等技术将为挽救更多生命和提升全球防灾减灾水平提供更多经验和方案。
弗莱彻在演讲中呼吁重塑全球人道主义体系,从以资金为驱动,转向以需求为中心;从以总部为导向,转向以受灾社区为根基;从竞争转向协作。他引用老子《道德经》中“柔弱胜刚强”的论述,强调真正的改革意味着权力的下放与以柔克刚。他指出,面对瞬息万变的全球局势,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都需要学会“柔韧的智慧”,既坚守原则又保持灵活。人道主义事业必须重新赢得对国际团结的认同,寻找新的盟友、资金来源和创新思路。
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待
面向清华大学的青年学子,弗莱彻提出三大问题,鼓励大家深思:“你们是在积累信任,还是在消耗信任?你们是在加剧不平等,还是在挑战不平等?你们是在掌控技术,还是被技术掌控?”
他指出,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今天的年轻人身上,他们需要不仅拥有知识与技能,更要保持善良、具备好奇心,以及勇敢无畏。他呼吁青年一代超越短期利益,思考自己的选择将如何影响百年后的世界,并在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中坚守“同一人性”,成为未来的人道主义者。
期待与中国携手引领全球绿色人道主义重塑
弗莱彻在结束访华前录制视频表示,这是他时隔十余年再次访问北京,亲身感受到城市中大量绿地的出现,以及空气质量较以往显著改善。他指出,这些变化引发了他对“绿色人道主义行动”的深刻思考。
弗莱彻强调,当前正值全球人道主义体系重塑的重要阶段,应当将绿色转型纳入其中。他指出,气候变化将在未来几十年内成为引发人道主义需求加剧的主要因素,尤其是随着受气候危机影响而流离失所的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因此,国际社会必须采取更多举措,确保人道主义响应不仅高效及时,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弗莱彻特别提到,中国作为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导者,生产了全球约80%的太阳能电池板,与中国在绿色能源领域开展合作,将为推动绿色人道主义行动注入新的动力。他强调,未来的人道主义使命,必须实现与地球环境的和谐共处。
他说:“此行来到中国,我不断倾听、学习,也深入感受了这里令人难忘的文化和历史。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我们必须以绿色和创新为方向重塑人道事业,而中国将引领我们在这条充满不确定性但令人振奋的道路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