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世界冰川日:守卫生命“水塔”,保存气候记忆

2022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第A/RES/77/158号决议,宣布将2025年定为国际冰川保护年,并自2025年起将每年3月21日设立为世界冰川日。不仅如此,在2022年举行的第36届联合国水机制会议上,该机制成员和合作伙伴决定将3月22日世界水日的活动主题也定为“保护冰川”。
今年一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气象组织正式启动了国际冰川保护年。作为这一年当中的重要节点,在本周五世界冰川日当天,全球领导人、政策制定者、科学家以及民间社会代表齐聚巴黎和纽约两地,为全球冰川保护立下一座关键的里程碑。

冰川正加速消融
冰川看似距离人类聚居地很遥远,但却是全球超过20亿人的淡水来源。与格陵兰岛和南极洲的冰盖一道,冰川封存了全球约70%的淡水资源,是不折不扣的生命“水塔”。
据统计,全球共有超过27.5万座冰川,它们广泛分布于全球多个山地地区,覆盖面积约为70万平方公里。但事实表明,由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正造成冰川加速消融。科学家已发出警告,如果照此情形下去,许多地区的冰川将无法挺过21世纪。
自19世纪中叶以来,全球的冰川总体上一直在缩减。根据世界气象组织本周发布的《2024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2022年到2024年是有记录以来冰川质量损失最大的三年。世界冰川监测服务(WGMS)的专家则指出,在去年,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挪威斯瓦尔巴群岛以及北亚地区的冰川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大规模的年度质量损失。
据该机构估算,自1975年以来,不包括格陵兰岛和南极洲冰盖在内的冰川质量损失已超过9万亿吨,这相当于一块大小为德国的国土面积、厚度达25米的巨大冰块。同时根据一项有关冰川质量变化的最新国际研究,自2000年以来,全球平均每年损失2730亿吨冰,大约相当于全球人口30年的用水量。

立竿见影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冰川融化会对经济、生态系统及社区产生立竿见影的大规模影响。世界冰川监测服务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海平面上升幅度的25%至30%源自冰川融化,融化的雪冠每年正在导致海平面上升约1毫米。这一数字看似微不足道,但每上升1毫米,就意味着每年将新增20万到30万人面临洪水威胁。
不仅如此,高山和亚北极地区的冰川退缩和永久冻土解冻也会对边坡稳定性和洪水风险产生影响。持续的冰川退缩还会导致极端事件,并给下游人口和易受影响的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带来新的和不断变化的灾害风险。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冰川内含有过去气候和环境的重要记录,冰川的消失会导致人类、环境和气候历史这一独特档案遭受不可逆转的损失,随之而去的还有对生命至关重要的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
气候行动与青年参与
在此背景下,国际冰川保护年与世界冰川日的设立就是要强调冰川变化对下游社区和生态系统的各种影响,并且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现在迫切需要在受到冰川消融或消失影响的地区制定与水有关的适应战略、开展更多跨境合作并加强社区参与。
科学家强调,当务之急是立即采取行动以降低温室气体浓度,稳定气候,保护冰川,为全人类确保可持续的未来;在冰川区域,还可以建立保护区、进行可持续的土地使用实践、实施综合水资源管理,以及开发预警系统以应对冰冻圈风险的增加;此外,冰川监测能够为气候适应和缓解策略提供重要数据基础,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
联合国机构还认为,在冰川保护这项事业中,青年人的有意义参与能够确保决策和政策制定过程具有更大的多样性、包容性和代表性;由青年主导的项目、区域合作、包容性治理、资金支持、教育、创新,以及与原住民知识的结合,可以推动长期解决方案,实现代际气候正义。
公益机构助力冰川保护
而在青年参与这方面,成长于中国的公益机构极地未来正在以实际行动做出表率。这家由两名85后科学探险家联合创办的公益机构一直积极投身于联合国在冰川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提出的各项倡议,并且大力推广公民科考项目,以激发更多青年人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热情。
在此次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世界冰川日主题活动期间,极地未来也将作为联合主办方参与到“山岳之声:科学、故事与解决方案”边会当中。其创始人之一、理事长虎姣佼将带着机构多年的经验和成果,以及中国保护山岳冰川的具体案例和解决方案,与多国人士展开专题讨论。
展现勇气和决心
而作为极地未来的另一位创始人,在今年年初刚刚创造亚洲单人风筝滑雪穿越南极新纪录的温旭也再次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践行对冰川保护的承诺。今年2月,他带领青年演员及歌手王一博前往仁龙巴冰川,在海拔5000多米的地点进行冰川观测及样品采集。整个科学探险行程不仅以视频的方式被记录了下来,其中的精彩片段还被制作成宣传片在巴黎的边会活动上首发。
就像温旭在宣传片中所说,“想用这样的记录,去展现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勇气和决心”。极地未来希望借由这种方式,倡导全世界青年共同关注科学冰冻圈,直面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携手积极应对,保护冰川一起让地球更酷(C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