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日:全球教育纳入人工智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人工智能:潜力与风险并存
古特雷斯强调,人工智能及一系列技术创新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工具,为师生带来前所未有的助益。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系统的快速发展,人类意图与机器行为可能会产生偏差,带来一定的风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今年的国际教育日聚焦于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呼吁加大对教师和学生的培训力度,以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能够遵循严格的责任与道德标准。
她强调,人工智能为教育带来了重大机遇,但前提是其应用必须遵循明确的伦理准则。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潜力,就必须让这项技术补充而非取代学习的社会和人文维度。
人权是人工智能的核心
古特雷斯强调,今年的国际教育日提醒我们,释放人工智能的潜力“关键在于将人类能动性和人权置于技术发展的核心”。他呼吁确保所有用户都具备必要的工具和知识,以“明智、安全和道德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
教科文组织已推出针对学生和教师的人工智能能力框架,旨在帮助师生将人工智能融入日常学习之中。同时,近期通过的《全球数字契约》也为人类在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中保持主导权提供了保障。
古特雷斯呼吁各方致力于让人类成为全球教育体系的中心。
全球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差异显著
尽管人工智能正逐步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各国间的实践差异显著。教科文组织的最新数据显示,在高收入国家,超过三分之二的中学生已经开始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来辅助学习。
然而,教育行业在人工智能的实践方面仍然缺乏明确的指导。教科文组织2023年5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450所参与调研的教育机构中,仅有10%制定了正式的人工智能使用框架。
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对课堂上新兴技术的使用设限。目前已有近40%的国家出台法律或政策,禁止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而在2023年7月,这一比例仅为24%。
教育普及与公平
国际教育日再次提醒我们,接受优质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对于个人成长及社会整体福祉至关重要。
然而,尽管国际社会在教育领域已取得了显著进步,全球仍有2.51亿儿童和青少年因性别、地域、社会背景或冲突等原因无法接受教育,教育公平问题依然严峻。
校园安全与包容性建设
同时,教科文组织报告说,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校期间遭受过身体攻击,十分之一的学生遭受过网络欺凌。
全球范围内,众多儿童在校园内外遭受暴力侵害,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成果和生活质量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加强校园安全,构建包容性学习环境,已成为全球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