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视野】“高手在民间”——自媒体达人王骁畅谈数字时代的有效信息传播

在数字社会目不暇接的万千现象之中,社交媒体为主流媒体之外的个体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以指数级的速度与规模将他们的才智、思索和表达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现在世界面前,其中许多作品异彩纷呈,常常让人惊讶地发现——原来“高手在民间”。
在未来峰会上,不乏众多活跃在社交媒体上的年轻人。人文社科类视频创作者、B 站百大 UP 主王骁就是其中一位。他同我们分享了自己对社交媒体生态的思考。
问:我知道你是做自媒体的。你是什么时候、怎么想到会在Bilibili上开你的频道呢?
王骁:我在大学毕业以后,进入了一家机构媒体,做国际新闻编辑。2016年,我刚刚入行的时候是美国大选,我们当时也跟踪了整个美国大选的过程。从2017年开始,我们可以感觉到整个世界,就是说全球化,它在经历了辉煌以后,在受到冲击、挑战和阻碍。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像疫情也好,像世界供应链的断裂也好,我们都强烈地感觉到,好像我们的世界在发生一些变化,我们想去了解它,我们想去关心它。
但是新闻本身其实是很碎片化的,我们打开电视,我们只会看到今天这里开了一场会,明天那里可能发生一场游行,然后再过几天那里发生一场爆炸等等。但是大家不能够理解的是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是这里,为什么是这个地方,这个事情发生,它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所以我们当时希望做一些更深层的节目,可以用视频的形式,用互联网,逐渐地把它呈现在更多的观众面前。所以在那个时候我们就做了第一档节目,叫《骁话一下》。
2018年我们开始做这档节目,那个时候我还在媒体机构里面。等到2020年,这种世界性的——你说对抗也好,或者说变化也好,越来越强烈。当时我们决定离开机构媒体,开始成立自己的视频工作室,去制作更多的社科、国际关系或者地缘相关的视频。我们希望帮助更多的人去了解这些事情,所以我们就拥有了自己的一个工作室,开始创业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不断地去探索新的选题,新的话题,也就逐步走到今天。
问:现在你们做的视频除了在B站上放,还投放到其他哪些平台呢?
王骁:基本上只要是有的社交平台,我们都会放。B站是我们最开始去做视频内容的平台,后来像抖音、微博,像现在国内比较流行的是小红书等等,甚至在YouTube,我们都会投放。
问:给我们评价一下你的感受——所有的这些平台他们的区别在哪里、特点是什么?
王骁:Bilibili是一个社区感非常强的媒体平台,在上面你要更着重于如何跟观众建立联系。
抖音是信息流推荐的,所以如何在前三秒就抓到观众的注意力,这可能是我们要考虑的。
而微博在国内的地位其实非常特殊,它更带有一种信息基础设施的特性。比如说我们举个例子,今天有明星要宣布一些事情,比如说结婚了,离婚了,他肯定会选择在微博上面进行一个官宣,这是进行官宣的地方。如果我们把它想象成为一个信息的基础设施,它可能跟一般的社交媒体业务还不那么一样。而且微博由于它的体量过大,导致我们不能说它到底是具有一个什么样的性质,就是几乎什么人都在用微博。
而小红书是可能更偏重于生活体验和生活方式。所以我们的干货类的,或者说科普类的内容,我们一个视频,有的时候可能半个小时,那就不适合发在小红书上,所以我们确实会针对小红书的特性去制作一些内容。
问:你们的工作室现在有几个人,你们的制作量是多大,多长时间能够出一期节目呢?
王骁:我们现在整个团队是五个人,包括我和我太太。我和我太太是一起创业的,还有另外三个小伙伴。
我们的分工大概是我是制作内容、进行录制,我有两个同事是资料助手,然后还有一个同事是后期制作和剪辑。然后我太太负责整个工作室的商务,像对外的对接,然后整个公司的运作,比如说人力、财务等等。
问:每个星期出一期节目压力大不大呢?
王骁:有点大。
问:你怎么控制你们的产品质量、怎么样确保你说的信息都是准确的?
王骁: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没有办法永远做到百分之百地正确。确实,在我的印象中就有这么两三次,等到节目发出来,被观众发现,指出来这个地方是不是有一些问题。然后我们再去查看的时候确实出现了问题。所以这个其实是一个在工作中不断去锻炼自己、不断去丰富自己的一个过程。
2018年最开始做的时候,我们会非常的谨慎,其实我们的节目质量反而在早期的时候还没有那么高。但是当我们一直做一直做,就变得游刃有余。我们知道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更多的资料,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什么样的资料,什么样的资料是一家之言,什么样的资料是可以这个查证的,而且有不同的资料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进行交叉比对。
比如说当我看到一些经济数据,而它看起来在对于我的常识来说很反常,我就会去深挖这个数据,如果它是真实的数据,那么它可能就是一个节目中有意思的那个角度——为什么它会显得那么反常?有的时候可能就是证明这个数字是错的等等。
问:在你获取资料的过程当中,你会不会觉得跟传统媒体相比,有时候你得不到官方的数据或者是非常权威的数据,会有这种时候吗?
王骁:会的。但是其实哪怕是官方媒体,由于不同的部门之间有信息壁垒,所以哪怕是官方媒体,其实也并不存在说,比我有更多信息获取的渠道。
而我们通过公开的渠道获取的信息已经非常丰富,比如说政府报告,比如说各种论文,比如说各种书籍。
而且从一个社科的角度来说,我们可能并不需要最新最快的数据,因为我们在做的节目是帮大家厘清一件事情发生背后的历史原因、长期以来的政治原因,那么这种数据可能是结合过去10年、20年、30年的观察,而不是说我必须要知道现在这个信息是什么样的。
问:请给我们举一个例子,你自己做的比较满意、收视率也非常好的一期节目。
王骁:比如说我们现在在做的这个系列节目叫做《电子地图册》。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来十周年。其实一带一路它不单单是说把这个中国的生产力给释放出去、输出出去,或者说让中国人出去挣钱这么简单,它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交流,更多的是一种人员的流动,更多是一种促进大家互相的理解。但是我们怎么样去促进理解?
我们在看中文资料的时候就会发现,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大量地区,可能还是英文资料或者法文资料要多过中文资料。
我们举一个例子,现在很火的一个投资目的地——阿联酋,现在是全世界——不单单对中国人来说,哪怕是对欧美人来说,也是一个非常火的一个投资目的地,或者说一个有更多工作机会的地方。
很多人一想到阿联酋的时候,可能首先会想到迪拜,那迪拜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在很多中国人传统的思维中,一说到中东,一说到阿拉伯地区,可能想到的就是有这么一个网络热语,“头顶一块布,天下我最富”。或者说,在他们的刻板印象里面就是石油多、有钱、乱花钱。但是迪拜其实不是一个盛产石油的地方,迪拜的崛起反而不是因为石油。那么迪拜到底是因为什么崛起?
我们就去挖掘大量的资料,不管是它的政府的报告、它的2030和2050愿景规划、政府的投资报告,还有其他的学者和专家研究这个地方的报告,我们不断地去阅读。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在目前的国际贸易中,迪拜有它特殊的功能和特殊的身份,它是重要的黄金转运地、重要的贸易地区等等。然后,我们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我们做一期节目告诉大家。
很多人还不知道阿联酋——迪拜比阿联酋还要有名,但是,阿联酋其实最大、最富裕或者说真正产油的地方是首都阿布扎比。那么我们又会去找大量的信息,我们会去对比,阿布扎比跟迪拜的区别到底是在哪里?他们有不同的投资策略,这个两个城市他们有自己的风格。那我们就去进行这样的对比,然后再去给大家介绍。
所以有了这样的节目之后,在今年上半年的时候,我去迪拜出差,参加一个卫星通讯方面的一个展会。结果那个展会上面有好多的中国展商,他们看到我之后就说——哎,是你?然后我说,你怎么认识我,他说因为我看你的节目,我在来之前,其实我不知道这个地方到底是什么样的,大家都说这个地方有机会,然后有展会我们就来了;但是来之前,其实我心里也没底,我就去网上搜,我刚好看了你的节目。
所以我们不能说一个节目,其实三十分钟,就把你对这个地方的所有认知,都给你解决了。但是我觉得我们可以帮大家建立一个从0到1的这样的一个大概的印象。
问:你的节目的口号是‘王骁带你看世界’。刚才通过你对迪拜这期节目的介绍,我们有了一个直观的概念。那么其他的节目还有哪些?你是怎么去做选题的?观众透过你的眼睛能够看到什么?
王骁:互联网上有很多去分析各个国家或者说讲这些话题的节目。但是,很多人最关注的其实是欧美,尤其是美国。因为(跟)美国(有关的视频)确实它的流量会比其他国家的要大,尤其是因为美国是今天这个世界上最强的国家,或者说它在全球事务中有着比较强的发言权,大家都在关注这个国家,这个我们不讳言。
所以,我希望我们可以用一个电子地图册给大家介绍一些在公共媒体领域不那么受关注的国家、不像欧美这样的受到如此多关注的国家。我们在进行选题的时候,我们首先就是沿着一带一路这个角度去选择的。
我们已经做完了东南亚、中亚、西亚,我们还做完了北非,我们现在刚刚进入到西非这个地区。所以我们是按照一个地区接一个地区,然后一个国家接一个国家去这样做下去的。
问:传统的电视台,他们也会做类似的节目。特别是你提到一带一路的话,他们肯定也是要做大量的宣传工作。那么你觉得你的视角跟他们有什么不同吗?你有更多的创作自由吗?
王骁:对,我觉得我的创作自主性是更大的。
因为传统媒体,每个节目其实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团队。可能我本人就是学这个专业出身的,所以说我对于国际关系和地缘等等,我会有自己的看法。在互联网这个世界里面,在社交媒体这个世界里面,你的观众并不仅仅是把你看作一个主播,他们其实是在跟你进行交流。
传统媒体作为一个机构,它肯定希望表现得更加中立,希望表现得更加专业,但是在这样的表现的过程中,它就失去了很多的我们所谓的人味儿。
第二,是跟观众直面交流的那个主播,可能其实他真正的兴趣并不是国际关系,或者并不是这个具体地区,他没有做过相关的研究,可能做相关研究的是策划团队。所以说,传统的媒体分工是非常明确的,有策划,有做调研的,有做脚本的,然后有导演,有制片人,有摄像,然后有后期的剪辑,所以说主播本人只是其中的一环,他只是进行一个表达和传达。
而我们的节目呢,我从我从0到1,从1到100,我是在整个过程中全面地参与,甚至是整个全方位的主导。所以这个可能是从自媒体的角度来说,我们跟传统媒体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这个节目绝对是我的节目。
问:自主性非常。
王骁:自主性非常。
问:跟观众的交流也特别多。在B站上播放的时候,那些弹幕你都看吗?
王骁:会看。因为也是算我们在做复盘。有些人觉得你在什么方面会讲得不够清楚,或者哪些方面你讲得太笼统了,那我们会在未来的节目中注意调整。

问:我看你的有些节目,有些评论可能有几百条,你都会看吗?有些你会回复吗?
王骁:有些会回复。我们其实在节目中会不断地鼓励大家去分享自己的干货。因为其实今天全世界哪个地方都有中国人。我们在评论区看到过各种各样的IP。
我们在具体的讲到这些国家的时候,我们就会呼吁大家,如果你在哪个国家学习过、生活过,甚至你只是去旅游过,甚至是你没有去过那个国家,但是你认识来自于那个国家的人,我们都欢迎你去分享一下你跟这个国家之间产生的一些故事也好,联系也好,经验也好。
我们会在节目中告诉大家说,有了各位在评论区里面分享的这些更多的内容,我们才能够形成一个更加完整的节目。
问:现在你在B站上有330万粉丝,这个量还是很可观的。跟国内各个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网红相比,你觉得自己属于多大的一个网红?
王骁:如果在我们的这个领域来说的话,我不谦虚地说,我们肯定算是头部之一,但是您说爆火或者特别红,确实也没有。所以我们可以说我们算是在第一梯队里面吧。
我们的B站是330万,但是我们整个全网加起来一共是大概1000万这样的一个粉丝量。
问:1000万的粉丝量,对于养活你们这个小小的工作室来说行吗?
王骁:目前是够用的。
问:你的目标是多少呢?
王骁:我们其实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我不是以粉丝量作为我们的一个最主要的指标。粉丝当然越多越好,播放量当然越多越好。我们希望可以让我们的节目得到更多人的喜欢,让更多人的观看。但是我工作的目标是怎么样才能让我的这个系列节目更加系统,我是以创作一个作品的态度去对待它,我要做的是把这个系列做好,然后它带来的粉丝,带来的流量,我认为是对我做好这个内容之后的一个正向反馈。
问:在抖音上面你只有三秒钟的机会抓住一个观众的眼球。在我们的观察来看,整个社交媒体上的这种经济,它实际上是一种眼球经济,你必须要迅速地抓住观众。这上面就有很多的猎奇视频,或者是特别奇怪的标题,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在这种环境下,你怎么样跟这些猎奇的东西去竞争呢?
王骁:说实话,确实也很难竞争,这属于人性,确实那些很猎奇的内容才是最容易抓住眼球的。像我们平铺直叙的这样的内容,在抓眼球方面跟别人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大家不单单是只对于猎奇的东西感兴趣,大家都是希望了解自己身边的世界的。所以我们可能在做像抖音这样的平台的时候,我们会在第一句话就把我们的观点抛出来,这样大家知道他今天要讲一些什么,大概是讲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我们以这种方式留住大家。
问:在传统媒体里面,记者、 编辑基本上没有经济压力,他就是领他那一份工资,然后做他的节目。你们是处在前沿的,你直接对着观众,同时你还要对你工作室的四个人负责。你怎么去平衡你的产品和你的经济压力?
王骁:我们应该还好,因为我们的成本控制足够良好,我们团队不大,所以我们的成本压力没有那么大。然后,以我们现在这个体量来说,我们的商业合作是我们比较满意的。所以现在我们处在一个相对来说有一定压力,但是压力没有那么大的一个情况里面。
问:社交媒体给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带来了一种革命性的变化。社交媒体越来越火爆,人 们大量地从社交媒体上去获取信息。那么传统媒体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会想到,是不是我们也应该跳到社交媒体上?你觉得他们应该跳马,他们应该怎么跳?
王骁:我觉得这个是应该的,而且已经发生了。
问题并不在于你用什么平台。其实媒介一直在变化,从最早的报纸,到后来电台,再后来电视,现在到互联网,这只是信息传递的平台发生了转变。我们的目标是进行信息传递。所以媒体如果说总是端着的话,那我觉得是没有意义的。
媒体的目的是我们要把信息传递出去,我们要我们所谓的信息自由、信息民主,那什么叫信息自由、信息民主?其实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信息自由和信息民主。
以前我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我们如何跟编辑进行沟通,我们只能写信。然后传统的杂志也好,报纸也好,他今天想发这个专栏,他就发出来,你一订阅就是一年或者半年,我不需要在乎某一期大家的反馈是怎么样的,他的反馈并不是那么及时,而今天我们的反馈非常及时,在评论区,你立刻就可以看到大家对你的意见,评论你的报道是否偏颇。我们不能把观众当傻子,观众是能够快速辨别出来你的报道是否偏颇,你的报道里面是否能够保持你的专业性和中立性,大家会对你提出质疑,会警惕,有挑战。
问:现在铺天盖地的消息我不知道去听谁,这怎么办呢?
王骁:这是今天很大的挑战,我也没有答案。今天的信息太杂、太广,这确实是我们今天这个世界所面临的一个信息和舆论的挑战。虚假的信息或者过于夸张的对信息的解读,会导致信息接受者的一种认知错乱。这是我们所有人需要面对的一个挑战。
问:你有一个建议可以相对解决这个问题吗?
王骁:当你遇到违反你的认知和常识的信息的时候,先不要盲信,去再查一查。这个是我能够提出的一个比较力所能及的解决方案。或者我们就说那句经典的互联网用语——让子弹再飞一会儿,不要着急去做出判断,因为今天的这个互联网时代,由于大家都可以去发言,所以任何你觉得反常的爆炸新闻,过几天就会有更多的信息来补全这个拼图的各个部分。
问:人工智能的发展是非常快的,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你的团队在制作的过程中会考虑到用人工智能吗?
王骁:从我们的角度来说,今天人工智能还不太能够实现我们的工作。我们相当于是在通讯之后的进一步分析,我们需要保持和我们的观众的沟通状态。所以在我们制作内容的时候,不单单只是把信息传递出去,我们要进行解读,我们的解读其实就是长久以来我工作的一种积累、我的观点和角度的一种交流。所以这方面的话,AI还没有办法帮助到我,如果AI帮助到我的话,那就不是我了。
问:社交媒体一直在不停地变化,你处在其中。你现在最新的观察是什么?你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王骁:社交媒体这一波的高峰期已经过了。社交媒体我们可以说它是从微博时代、推特时代开始,我们很多人会说它们是新媒体,但是我们可以去想一想,就是推特也好,脸书也好,其实已经是几十年的公司了,而不是说昨天刚刚出现的一个公司。
那么今天的情况,我认为不是说它在发生什么样的转变,而是下一步它可能发生什么转变。有的公司,比如说像脸书,它提出的解决方案元宇宙,谷歌或者百度,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是AI。但是这些都还没有形成现象级的产品。
第二,今天大家普遍讨论的社交媒体的问题,就是碎片化导致很多人失去了完整去阅读信息、接收信息的能力。大家对于信息接收的忍耐程度,可能就是一篇短文,或者说是一个大概五到十分钟的视频。这可能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一个情况。
但是话说回来,在没有碎片化阅读之前,难道多数的人能进行完整阅读吗?我们也要放一个问号在这里。互联网媒体的到来,到底是让更多人获得了更多的信息,还是让更多人失去了获得长信息的能力?我觉得这还是值得去探讨的。我不想在这上面下一个结论。
以上是人文社科类视频创作者王骁接受联合国新闻采访。感谢您收听这一期的前方视野。我们下次节目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