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海啸20周年: 联合国呼吁做出更大努力保护子孙后代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沿海发生了9.1级地震,引发了席卷印度洋的巨大海啸。
高达 51 米的海浪淹没了印度尼西亚亚齐的社区,洪水向内陆延伸达 5 公里。
海啸造成的破坏遍及泰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和印度,甚至连索马里、坦桑尼亚、墨西哥、智利和北极地区都感受到其影响。
除生命损失外,海啸造成还 170 多万人流离失所,经济损失估计达 100 亿美元。儿童的伤亡尤其惨重,成千上万的儿童丧生或成为孤儿。
为人类敲响警钟
联合国大会主席菲勒蒙·扬将这场印度洋海啸描述为“21 世纪第一场全球性灾难,也是近代史上最具破坏性的灾难之一”。
他敦促各国重申保护子孙后代的决心,并将备灾和抗灾能力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
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特别代表基肖尔表示,此次海啸“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他说:“这场海啸确实向我们展示了这种低频率、高影响的灾害如何能够产生波及整个全球系统和多个地域的影响。”
通过全球合作取得进展
这场悲剧还促成了前所未有的全球合作。
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执行秘书阿里沙赫巴纳强调说:“2004年印度洋海啸之后,显而易见,跨界问题需要跨国界的解决方案。”
悲剧发生二十年来,国际社会齐心协力,在备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2005 年,各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的领导下建立了印度洋海啸预警和减灾系统。如今,27 个国家海啸预警中心可以在地震发生后几分钟内发出警报。
根据亚太经社会的数据,与2004年仅有25%的高风险地区沿海社区能够获得海啸预警信息相比,现在已有超过75%的高风险地区沿海社区能够获得海啸预警信息。
此外,“海啸准备计划 ”和 “海啸项目 ”等联合国倡议继续通过拯救生命的知识和资源增强地方领导人和社区的能力。同样,亚太经社会防范海啸、灾害和气候变化多捐助方信托基金正在为所有人开发重要的预警系统。
气候变化扩大了风险
然而,挑战也变得更加复杂。
气候变化正在扩大与水有关的灾害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往往与地震和火山等地球物理事件一并发生,并使之复杂化。
据亚太经社会估计,43 个亚太国家的 6800 万人以及沿海地区 2.3 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仍然面临重大风险。仅在印度洋盆地,就有 2600 多所教育设施、1200 个港口和 140 个发电厂易受影响。
必须做得更多
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特别代表基肖尔强调了持续提高认识和做好准备的必要性。
他说:“我们必须继续保持对海啸风险的高度认识。至关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忘记 2004 年的印度洋海啸,并继续竭尽全力保护我们自己、我们的孩子和我们的子孙后代免受未来海啸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