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规划署:保护人权是终结艾滋病的关键

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拜恩伊玛指出,尽管全球在抗击艾滋病毒方面已取得显著成就,但人权侵犯行为仍在阻碍终结艾滋病的进程。
报告显示,当女童教育权利被剥夺、性别暴力不受惩罚、个体因身份或所爱之人而遭拘捕、特定社会群体在寻求医疗服务时面临生命威胁时,这些群体便无法获得挽救生命的艾滋病相关服务,从而无法摆脱艾滋病的威胁。维护每个人的健康,关键在于捍卫每个人的权利。
据统计,全球目前共有3990万艾滋病毒感染者,其中930万人尚未获得必要的治疗。2023年,艾滋病相关疾病夺去了63万人的生命,新增感染者达130万。尤为严峻的是,在至少28个国家,新感染艾滋病毒人数仍在持续攀升。为有效遏制疫情,确保所有需要救治的患者都能在毫无恐惧的情况下获得艾滋病防治服务至关重要。
年轻妇女与女孩受害尤甚
2023年,每天约有570名15至24岁的年轻妇女和女孩新感染艾滋病毒。在非洲东部和南部的至少22个国家,该年龄段的妇女和女童感染艾滋病毒的风险是男性的三倍。
21岁的艾滋病活动家恩格马表示,任何女童都不应被剥夺接受教育和信息的权利,这些正是帮助她们保护自我的关键。对女孩的歧视和暴力应被视为人权和健康紧急事件。
法律和社会污名化构成重大障碍
报告还指出,边缘化群体的刑事化和污名化严重阻碍了人们获得挽救生命的艾滋病防治服务。在2021年通过的《关于艾滋病/艾滋病的政治宣言》中,世界各国承诺到2025年,将全球范围内存在阻碍人们获取艾滋病毒防治服务的限制性法律和政策框架的国家比例降至不足10%。但截至2023年,仍有63个国家将同性关系定为犯罪,这些法律阻碍了预防艾滋病毒的工作。调查显示,将同性关系定为犯罪的国家,男男性行为者群体的艾滋病毒感染率是未将其刑事化国家的五倍。
MPact全球行动促进男同性恋健康与权利社区参与经理包蒂斯塔强调,惩罚性的法律和政策导致弱势群体无法获得预防、检测和治疗艾滋病的服务。政府应该保护边缘化群体的人权,而非惩罚他们。
科学创新为抗击艾滋病带来新曙光
报告强调,科学技术在抗击艾滋病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新型长效药物每年仅需注射几次,可能为全球抗艾斗争带来革命性变化。然而,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取决于是否采取人权导向的策略,降低药物价格并推动全球生产。
日内瓦大学医院艾滋病负责人卡尔米表示,能够拯救生命的医学工具不应仅被视为商品。当前正在研发的革命性治疗和预防方法必须尽快普及,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覆盖。
全球领导人呼吁共同行动
报告收录了多位全球艾滋病防治领域领导人的署名文章,包括英国歌手艾尔顿·约翰、开普敦大主教马格科巴、爱尔兰总统希金斯、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蒂尔克以及国际艾滋病学会前主席卡马鲁尔扎曼等。
艾尔顿·约翰在文中写道:“我深知羞耻感是什么,也了解它所带来的巨大伤害。只要艾滋病被视为‘他人’的疾病而非所谓的‘正派人’的疾病,它就永远无法被战胜。科学、医学和技术可能是终结艾滋病的‘工具’,但包容、同情和关爱才是通往胜利的‘道路’。”
爱尔兰总统希金斯则强调,充分实现人权是消除艾滋病这一全球灾难的现实需要。履行“终结艾滋病这一公共卫生威胁”的承诺,是一项政治和财政决策。选择正确的道路已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