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国际法院改选五名法官,俄罗斯籍法官未获连任

联合国大会与安理会今天同时举行独立的不记名投票,为联合国主要司法机关国际法院每三年一次的换届改选选出五名法官。他们的任期将从2024年2月6日开始。

当天,联大在进行首轮投票后便得出最终结果,九名候选人中刚好有五人获得绝对多数选票;而安理会则经过了五轮投票。按照《国际法院规约》的要求,候选人必须在联大和安理会都获得绝对多数票才能当选。

九名候选人

在2024年2月5日将要届满的五名法官中,有两名法官获得连选提名。其中,来自澳大利亚的希拉里·查尔斯沃思(Hilary Charlesworth)成功连任,而由白俄罗斯、中国和俄罗斯国家组提名的俄罗斯籍法官基里尔·格沃尔吉安(Kirill Gevorgian)落选。

另外当选的四名新法官分别是:来自罗马尼亚的波格丹-卢奇安·奥雷斯库(Bogdan-Lucian Aurescu)、来自美国的萨拉·赫尔·克利夫兰(Sarah Hull Cleveland)、来自墨西哥的胡安·曼努埃尔·戈麦斯-罗夫莱多(Juan Manuel Gómez Robledo Verduzco)以及来自南非的迪雷·特拉迪(Dire Tladi)。

此外,候选人当中还有来自赞比亚的查洛卡·贝亚尼(Chaloka Beyani)、来自埃及的艾哈迈德·阿明·法萨拉(Ahmed Amin Fathalla)与来自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安托万·凯西亚-姆贝·明杜瓦(Antoine Kesia-Mbe Mindua)未能当选。

荷兰海牙和平宫的外部景观,自1946年以来,和平宫一直是国际法院的所在地。
联合国图片/ICJ-CIJ
荷兰海牙和平宫的外部景观,自1946年以来,和平宫一直是国际法院的所在地。

国际法院与法官选举

总部位于荷兰海牙的国际法院为联合国主要司法机关,根据1945年6月26日在旧金山签署的《联合国宪章》设立。国际法院于1946年开始工作,依照国际法处理国与国之间的法律争端,其所有判决皆为终审判决、不可上诉。

法院共由15名法官主持,每位法官任期九年,可以重复当选。法官不代表所在国家,仅以个人身份参与工作。法院每三年改选三分之一的法官,候选人由《国际法院规约》缔约国所属各国家组提名。

一般来说,国际法院的法官组成中都会包含来自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英国、俄罗斯、法国、美国和中国)的法官,但也有例外情况发生:1967年至1985年期间,法院没有中国籍法官;在2017年的改选中,来自英国的候选人格林伍德未能当选,法院自此之后没有英国籍法官;经最新一次改选之后,法院从明年2月6日开始也将没有俄罗斯籍法官。

国际法院的中国籍法官

国际法院中国籍法官薛捍勤。
联合国图片/国际法院/Frank van Beek
国际法院中国籍法官薛捍勤。

目前,来自中国的薛捍勤在国际法院担任法官。她于2010年首次当选,接替同年辞职的中国籍法官史久镛。此后,她在2011年和2020年的两次改选中均获得连任。

除薛捍勤以外,国际法院历史上还曾有过四名来自中国的法官。

首位在国际法院任职的中国法官是曾参与旧金山会议和《联合国宪章》起草委员会的徐谟,他于1946年赴任,直至1956年去世。

此后,著名外交家、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顾维钧于1957-67年间在国际法院任职,并于1964-67年间担任副院长。

第三位在国际法院任职的中国法官倪征𣋉是著名国际法学家、斯坦福大学法学博士、曾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国际检查组成员、中国检查组首席顾问,并直接负责了两名二战甲级战犯板垣征四郎和土肥原贤二的公诉工作。他于1985-94年间在任。

曾参与中英香港问题谈判的国际法学家史久镛于1994年出任国际法院法官,并分别于2000-03,和2003-06年间担任国际法院副院长、院长,他也是国际法院历史上的首位华人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