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音频专题】“人类有赖于各地青年的无限能量、理想和贡献”——倾听可持续发展青年践行者的声音

青年可谓联合国《2030年议程》的“火炬手”,因为他们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是议程行动和政策的受益者,也是设计者和参与者。在8月12日国际青年日到来前夕,《联合国新闻》采访了三位可持续发展的青年实践者。请听特约记者杜佳的报道。

目前,全世界共有12亿15-24岁的青年,占全球人口的16%。到2030年,青年人数预计将增长7%,达到近13亿。青年日益要求在社会中得到更公正、更公平和更多的机会,解决青年面临的多方面挑战。

为了纪念今年的国际青年日,秘书长青年问题特使办公室将庆祝活动的重点定为:展示年轻人在为所有人创造一个更美好世界时展现的韧性、足智多谋和领导力。

张译文(左二)参加联合国驻华机构主办的活动。
张译文供图
张译文(左二)参加联合国驻华机构主办的活动。

“我叫童靖宜, 本职工作是在普华永道做管理谘询,兼职工作,也是志愿者工作,是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这个国际组织里担任全球战略与运营部门的负责人。现在是26岁。”

“我叫张译文,目前是一位在北大在读的学生, 在读研究生,专业是比较政治学。从我大二开始我就非常关注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我现在在做的两个事情是与教育平等和女性权益相关的。我今年23岁。”

“我是张子馨,22岁, 我现在刚刚大学毕业。 我做过的项目是在本科期间做的一个可持续的学生组织,叫做“可持续未来人才”(sustainable future talent)。”

童靖宜、张译文、张子馨三位年轻人首先与《联合国新闻》分享了她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以及各自采取的具体行动。

张译文:“我从小生活在曾经的国家贫困县城, 现在我们已经脱贫了。我所在的高中是一个县中,很多学生其实很难接触到(可持续发展概念)这些东西。我们县到目前为止,从我考上北大之后,还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同学考上北京大学或者清华大学。所以这个事情就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我一直很想知道,为什么大家接触的教育资源这么不同。但是这个问题却其实没有得到很大的重视。

“我作为一个‘小镇做题家’,我更想把自己称为‘小镇梦想家’, 我觉得对我而言‘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让更多的青年有机会去思考这个世界应该如何去发展,并把对世界的思考跟自己个人的成长发展结合起来。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去年发起了‘后浪计划’这个项目。 因为我跟另外一位发起人,我们都是从四川的贫困地区考入大学的,所以我们对这个问题非常关注。我们这个项目具体而言是导师作为志愿者——这些导师志愿者当中也有许多,他们本职工作可能是各行各业,但是其中有很大部分也是从小县城、小镇再一步步奋斗到现在。 我觉得这就是一种青年力量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也一直愿意去做这样的事情,并且我认为我们的项目是可以良性循环的。 这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能够帮助我们在青年行动这个领域,去让它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童靖宜:“我们都是从高中参加模拟联合国的组织和活动, 由此打开了从小镇或者是说从地级县市的小城市当中一步一步拓展国际视野的这样一个路程 。念到大学之后我突然发现,其实世界上有很多教育的不平等,有很多极度贫困和能源问题。非常宏观的问题是我们很难去以个体的力量去解决的。

“大学期间其实我的专业是经济与金融。我当时从工科转到了经济方向,是因为我当时就对世界本身的运行规律很感兴趣,希望我能从一定程度上理解经济的本质。然后希望从更高层的角度来说,怎样去推动整个社会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结合。 自从我开始了研究生生活之后,到现在大概有五六年的时间, 一直在世界各地做各种NGO(非政府)国际组织,包括智库的实习和志愿者活动。包括现在的UNSDSN,就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这样的一个国际组织下面的青年分部。”

张子馨(中)在西安交通利物浦国际商学院参与可持续发展活动。
张子馨供图
张子馨(中)在西安交通利物浦国际商学院参与可持续发展活动。

张子馨:“其实对我来讲,我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个最深的触动,并且想要去改变的事情是关于环境问题。所以我在校园里面做的活动就是想去探索我们到底可以怎样用一个有趣的、并且科学的方式去推这个可持续的行为、可持续的消费。 我就在大二的时候加入了“可持续未来人才”(sustainable future talent)组织。我在咖啡厅的时候听到我们的副院长在跟这些学生进行讨论,我其实是在他们当时讨论的时候,在旁边不小心被听到的内容给吸引了。他们在讨论的是在校园收容流浪的小动物,想在校园里圈一小块地把这些小动物收容起来。我就被他们做的事情以及他们整个的组织的形式,就是学生和老师是非常平等的这么一个形式给吸引了,我就加入了这个组织 。我们就开始了第一期的系列活动,就是叫做15 ways in 15 weeks。我们在一个学期内的15个周的时间,每一周去发布一个由学生策划、主导和实施的一个可持续的活动。我当时是设计了一个线上的小游戏,让大家去参与,收获的参与度也是很高。所以到大四,我和另外一个搭档一起运作这个组织,一起做了很多很多可持续活动”

张译文和童靖宜坦言,她们的工作让她们更清晰地看到年轻人在当今社会上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张译文:“不管是我本专业的学术活动, 还是在我做的公益项目期间,最大的一个挑战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问题。 就是因为我们大家都有不同的背景,都有不同的成长轨迹,所以就在有些问题上会有一些误解。在做公益项目的时候,我会遇到有一些同学,他们可能从小成长中非常缺少鼓励和支持,就会导致他们非常非常的自卑,就不敢去跟外界进行交流。 也有一些比如说外界不了解我们的公益项目的人,他们会说你做这个公益有什么用,或者是你这个肯定是为了赚钱还是什么。 所以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误解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作为青年人我觉得一个挑战,可能这个挑战对于我个人而言是比较个人化,但是我觉得我的处境可能也是我们这一个群体的缩影。 比如说,在我上大一之前, 我对整个大学的生涯规划以及之后的职业发展路径是没有什么概念的。 因为像我们并非来自大城市或超级中学的学生,我们在高中期间一直接受的都是:你只要能考到高考更高的分数,你就能改变你的命运。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所以我觉得我们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没有在更早的时期去开始思考自己认识的世界以及自己想要对这个世界做出什么样的改变。所以我希望现在的一些可持续发展行动或者是一些教育公益项目能够让更多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在更早的时期就开始去思考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自己擅长什么。

“现在青年发展的另一个困境就是,很多人他们在上了大学之后也不一定能够找到让他在物质和精神上同时满足的工作。很多同学可能在做的工作是为了养活自己,但是他们其实内心有更多的精神追求,也想去改变这个世界。真正受这个问题困扰的是这些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他们很难去表达自己的声音。现在从10岁到24岁的青年当中,有90%都是来自发展中国家,但他们的声音却是很渺小的。所以我觉得现在青年面临的困境就是:他们的问题是真实的,但他们的声音没有被足够的认识到,或者他们没有被足够的理解。”

童靖宜:“青年其实是人生当中重要的人生阶段,重要的决定都在这个阶段发生:你的学业、你的事业、你未来的奋斗方向,还有你自我实现的需要,全部集中在这个阶段发生。所以年轻人会遇到更多的迷茫,会非常容易动摇,或者受更多因素影响。而实际上作为社会的一个不同的阶层分布来说,年轻人是最有创造力、最有想像力、最有生产力的一个群体,但是却拥有最少的资源, 对吧? 所以这是一个极度不匹配的情况,使得年轻人想要为世界做出贡献成为一件很难的事情。

童靖宜(左)出席第十届亚太地区可持续发展论坛。
童靖宜供图
童靖宜(左)出席第十届亚太地区可持续发展论坛。

“因为我工作的原因,从我的角度来说,我能看得更宏观一点,在这个世界上真实发生在青年中间的困境,对于全世界其他国家, 比如说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你能更真实的感受到他们的困境。这个就不仅仅是不平等的教育,这还涉及到更多,比如说基础设施非常落后,甚至都没有网。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展中国家,这些青年们为了要去在自己的社区当中去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他们是需要去做两份甚至三份全职工作,同时在做志愿者或者是其他类型的公益活动去推这些目标。所以他们面临的生存压力、竞争压力和不断向上的职业发展的压力都是非常大的。这些问题都是现在整个世界上不同国家的青年群体正在面临的,甚至有一些是非常严重的。”

谈到年轻人与上一代人的差异时,张子馨和张译文的体会是:父母在生活中更关心的是工作和家庭事务,更务实;而年轻一代接受了更多教育,有更多的机会,能看到更大的世界,也因此产生出对整个世界、对生态环境的一些思考,与父母在观念上会发生一些碰撞。

童靖宜认为,代际差异的确折射出社会发展和世界的变化。

童靖宜:“相比较上一代人,我们这一代人才是真正经历了全球化,是地球村的第一代居民,也同时经历了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这样一个浪潮。其实我们能发现很多我们跟上一代人的区别,但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代人与一代人的区别,而是整个的社会经济环境在变化。我们世界的变化给我们这一代人带来新的困惑,我的想法是这样:就是一代人有一代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所以我从大学时期就对国际发展很感兴趣,因为无论是经济、社会、政治,所有的一切都在动态的变化当中。一个问题它有自己的发展周期,会上升、会消亡,但是一定会有新的问题产生。我们新的每一代人都有自己所要面临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应该在动态发展中解决。这可能是我的思考的方式和模式。”

童靖宜、张译文、张子馨一致认为:青年群体是决定未来世界发展方向的一个群体。青年永远是新生的力量,有着无限的热情与信心,是社会进步的主要的推动者。

童靖宜:“我是觉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旦一个想法或者是一个意识上升为人类或者是某一个群体的共同意识的时候,大家会有意识或者是潜意识的朝这个方向发展。即使会有代际冲突,比如说各种各样的阻力,但是一旦这个成为整体全人类的一个共同的集体认知的时候,我们还是前前后后,、波波折折的 循序前进。

“我觉得十年之后的我做的事情和我现在做的事情,以及七八年前我刚入大学的时候在做的事情是一样的。 所以这条路其实会一直走下去。因为我关注的领域始终是国际发展方向,无论是气候变化还是极端贫困,还是能源和可持续能源的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所以我希望我十年以后能成为这个领域当中优秀的观察者、探索者和叙述者。

“世界大事在自己身上发生的时候,个人的力量其实是比较无助的,你也没有办法阻止一个既定的历史趋势的发生。我的世界观其实是在不停的重塑和调整的,那么十年之后我对世界依然是一个比较乐观的态度。我相信十年之后可能我们已经在科技方向上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点,所以可能会迎来一次新的科技的升级或者是革命。希望科技发展会让一些现在存在的发展问题迎刃而解。”

张子馨和同学在苏州森林公园捡拾垃圾。
张子馨供图
张子馨和同学在苏州森林公园捡拾垃圾。

张子馨:“我发现跟一群人一起做一些对整个地球有好处的事, 给我带来了很多的认同感,这样的认同感当然也有就是各位其他的同伴他们所做的一切的努力和他们的成果,这就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一种归属感,就有想要去把这个东西扩大的想法。所以我认为,它是一个指数型的增长, 如果我们能够去做, 我可以影响三个人, 那这三个人里的每个人再影响三个人的话, 其实对青年来讲,它可能是一个非常好的正反馈的影响。我希望十年以后我能有更大的力量,向一个更广的群体去传播我的一些想法。”

张译文:“我觉得不管是从微观层面还是从宏观层面,现在青年做的事情它确实是有意义的,而且我也相信我们能够通过现在所做的行动能让这个意义、它的涟漪能够泛得更大,就像丢一块石头到湖面,它可能一开始只是一个轻微的扰动,后来会产生很大的波纹。  

“我一直坚信一个口号是 think global act local ,就是你可能想的问题是很宏大的,但是你可以从你的附近出发,去帮助你所在的这个社区去做一些小的行动然后慢慢的就能把它扩展到一个 对于全世界的青年或者全世界的所有的领域 都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三位年轻人在采访中展现出她们的国际视野、对全球问题的深入思考,以及对理想的执着。未来的世界应该会因这些优秀的青年而变得更加美好。

以上是《联合国新闻》特约记者杜佳的报道。